台灣社會工作學生聯會籌備小組 電子報創刊號
主題:實習,專業社工的蛻變之路(一)--社區工作
實習經驗分享文:不一樣的實習 亞洲大學社工所 林蔭廷
一般的實習,讓人的印象就是在機構裡面當個乖乖的實習生,配合機構需要,幫忙做個案訪視、電話問安、辦理活動、帶團體,畫海報、想方案,機構的督導每天都在想今天要給實習生什麼東西,定時還要詢問實習生的狀況,確定他們是否有吸收到知識,這應該是每個實習生在實習階段都會碰到的事情!然而今年暑假,我過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實習,原因是因為,我實習的地點不是機構而是是「社區」!
社區跟機構雖然都屬於非營利組織,但是在專業上有很大的差別!一般的社會福利機構,他的專業不外乎就是社工員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像是個案工作、電話問安、辦活動、團體工作等。但是在社區很不一樣,它的專業很多元,尤其是在六星計畫之後,有在發展的社區幾乎是朝著六星在邁進,像是:人文教育、社區治安、社福醫療、產業發展、環保生態、環境景觀,而我實習的社區,目前朝五顆星邁進,除了社區治安以外,其他幾乎全面多元性在發展,所以在社區實習,你學習到的東西會非常多元,絕對不會只侷限在某一部份而已。也因為如此,無時無刻都要把握學習的機會,藉由觀察、積極、主動、發問、參與、溝通之中,在細微處找尋自己學習的機會。
實習的第一天,社區的執行長和志工阿姨帶我們繞了社區一週,讓我們認識社區環境、景點以及文化,因為他們希望我們可以幫社區規劃出社區深度之旅的行程。往後的幾天,我們開始騎著車在社區裡頭繞,去飯店詢問房價、去一些景點查看票價、並規劃路線,其實我們並不是在玩,但是在社區有任務的奔波途中,心情卻是很輕鬆的!回來更是興奮的跟社區阿姨分享我們這趟旅程出去看到有趣的畫面,如果有漏掉的景點沒去到,社區的阿姨也會利用空閒時間帶我們一起去走一趟。
因為自己是社工所的學生,在實習當中當然是全面參與關於社福醫療的部分,社區在社福醫療方面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和傳承藝術方案。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部分,因為自己的工作就跟這個有關係,所以自己很快就可以直接上手,拿著阿公阿媽的資料開始打電話、約訪視時間,因為社區在訪視這方面有跟社區附近的醫院合作PGY1的方案,所以也體驗到與其他據點很不一樣的個案訪視,我與社區志工阿姨跟著醫生進行個案訪視,醫生們會詢問阿公阿媽健康的部分,會看他們的藥單,並給予他們用藥的建議,不得不承認,這個部分以一般社區志工來說是做不到的,所以在資源上面有這樣的結合是非常不錯的,但是結合這樣的方案也是有一些缺點,因為醫生的時間有限,他們會比較沒有耐心與長者溝通,除了健康以外的事情,醫生幾乎沒有耐心聽下去,而我扮演的角色則是會針對長者的生活和心理方面進行詢問,或者是傾聽長者所說的話,讓他們發洩他們心中的壓力。在實習中我剛好碰上了據點核銷,之前我的工作都是在檢查社區是否有做好核銷,從來沒有實際做過核銷工作,因此藉由這次實習,我也剛好實際的run過一遍據點核銷,在來來回回跑了公所好幾趟之後,我開始懂了為什麼社區伙伴總是很討厭核銷,因為有可能過了公所這關,到了市府又被打了回來,要核銷完成可說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核銷的那段時間我每天對著發票和表單,遇到不知道的還得打電話去市府問個清楚,因為在這方面自己比社區志工阿姨有經驗,所以在能力許可範圍我會盡量幫他們爭取最好的權利。
另外,傳承藝術方案,是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所推廣的一個方案,主要是讓失能的長者透過志工的陪伴和合作之下,將生命經驗透過創作視覺藝術紀錄下來,並透過成品的展示促進長者跟社會的互動,提昇長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而我實習的社區是第一個做這方案的社區,我總共參與這方案共三堂課的時間,第一堂課我只在旁邊觀察並沒有實際參與,但是其實心裡已經是滿滿的感動,尤其是看到老人家用他們手上的畫筆在雨傘上面畫出他們的童年,每個人臉上那迫不及待要多畫一點自己童年記憶在雨傘上和急著跟大家分享的眼神,讓我也好像掉入他們畫的童年當中,在雨傘上面彷彿看到他們童年時那純真的笑臉,也讓我回想起自己那快樂似神仙的童年生活!後面兩堂課因為有一位新的奶奶來參加,所以我就扮演起藝術伙伴的角色,一起參與他們的課程,一起想「春夏秋冬」各會想到什麼東西,我陪伴的奶奶說她的冬天會讓她想到過年圍爐,而我則會繼續追問:「奶奶過年圍爐完有沒有發紅包給孫子們?」,藉由這樣追問的過程,我幾乎可以瞭解奶奶的人生春夏秋冬了!這真的是很奇妙的過程,奶奶第一天來上課是由女兒帶她來的,我還記得她剛踏進門那驚慌失措的表情,不過到了下一次上課,我看到奶奶是用跳躍步伐走進協會,在那一剎那,我的臉上抹起了淡淡的微笑,也好像可以體會為什麼藝術伙伴總是這麼有耐心地陪伴著這些長者,因為我好像也感受到那小小的成就感。
我實習的社區最想要努力的方向在於生態和環保的部分,社區配合主婦聯盟設有取貨站,與主婦聯盟的課程做搭配,一起推展「綠主張」,社區也灌輸社員要有環保的概念,像是蛋盒回收、垃圾袋重複使用,另外在外頭的屋簷下還辦了跳蚤市場,大家可以捐贈家裡不要的東西至社區來,有需要的社員或居民可以用少少的錢帶回想買的東西,讓社區理的人吃得安心也用的安心!在生態部分,因為社區的地理環境有一座山還有一個埤塘,社區裡有一群人利用這樣的資源開始進行生態的調查和維護,還利用社區內植物的樹皮做成一張一張的再生紙,而紙藝的過程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因為要敲打樹皮、將樹皮浸泡、煮、挑雜質、敲打、剪碎、撕爛、用果汁機打過、加入樹脂之後才開始可以做成一張一張的再生紙,這過程少說要花掉兩三個月的時間,再加上從事這些工作的社區阿姨們都是志工的角色,人數也不多,所以只能平常慢慢的做,做好的成品有時候可以搭配傳承藝術的活動給長者使用,有時候可以讓來參訪的社區體驗紙藝DIY的過程,然後在成品的紙藝上畫上他們美美的圖畫!這其實是一種社區產業,只是這個產業還沒有辦法大量製造,不過社區阿姨們每天還是默默的在做那些繁瑣的過程,因為他們覺得能夠善用社區資源做到這些事情是一件很偉大的事。經過一個多月的實習下來,我經歷了每一個過程,也享受到每一個過程的苦,頂著大太陽在採撿樹枝;左右手都派上用場的敲打樹皮,隔天手酸到舉不起來;因為敲打聲音過大吵到隔壁鄰居,還得在陽台跟隔壁伯伯道歉!其實這過程現在想想還真是有趣,雖然在實習過程中我們不斷的在思考有沒有辦法讓這項產業不要花這麼多人力,而且可以有辦法大量生產,我們想破了頭還是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現在回頭想想,社區其實也不是要靠這個產業賺錢,說不定這種紮紮實實的生產過程才是社區的產業特色!
說到社區的產業就不得不提社區內的「烘焙坊」,每星期一二三五的早上,社區阿姨都會準時開工,一、兩個人力開始揉麵粉、烤麵包,到了下午香噴噴的出爐,每天做的麵包樣式都不一樣,但是都是真材食料!所有食材都是用主婦聯盟的食材,雖然貴了一些,但是都保證吃的健康!也因為如此,幾乎每天都賣光光,雖然也不是大量生產,但是也算是社區一項特色!而且我們這些暑假去實習的學生每天下午都有吃不完的點心,我們很幸福的可以當阿姨們新產品的嘗鮮者,每一個去實習的都白白胖胖的實習結束。
其實去社區實習就是這樣,如果你沒有認真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會發現你做的事情其實很無趣或者很沒意義;如果你沒有放下你專業者的身段,那你就會認為社區做的事情可能跟社工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事實上,社區工作者就是做這些事情,我很慶幸我在第二天實習的時候就體會這些事情,當我拖著協會的地板時我腦袋中想的是「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社區阿姨平常在做的事情」!既然要去社區實習,就是想要去體驗社區工作的點點滴滴,當然這些過程其實也不應該被忽略掉!我在實習的過程中很幸運的遇到了一個很有經驗的執行長,雖然執行長平常都不會進協會來上班,因為他有他自己正職的工作,但是他總是每天都打電話進來提醒我們該做什麼事情,並且透過電話告訴我做社區該有的技巧,常常一講就是半小時的時間,而且當我們沒辦法處理的事情他都利用下班回家晚上的時間來協會加班。在實習過程中我參與了社區公民陪審團的會議,討論的議題是「新社區」的東西,我與他們一起開會開到了晚上十點半,匆匆忙忙載社區的執行秘書去趕公車,然後才回家,我們離開的時候,會議還持續再開,聽說是開到十一點多才結束!隔天早上執行長打電話進來說她昨天好累,同時你會聽到參與那天晚上會議的我和執行秘書也都在哀嚎,但是大家都是微笑的,我想這就好像不管在怎麼累,只要你發現你有同伴,一切好像都變得很有價值!
我經歷過兩次實習,第一次實習是去機構內實際體驗社工實務,實習讓自己瞭解社工實務界是什麼模樣,也讓自己去審視自己是否適合這項領域。而這一次實習則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因為自己接觸社區工作已一段時間,但一直都處於社區輔導員的角色,而不是實際在社區內工作的人,所以這次選擇去社區實習其實是在彌補自己缺少在社區真槍實彈的演練過程!因為自己原本對社區工作就有些概念,所以很快地就可以融入社區工作當中,也因為實際參與,讓自己有機會接觸很真實的社區世界,實習一個多月下來,自己在面對社區的心態上已改變很多!因為,真實面的東西讓我反省了自己以往對社區的想法和態度。
以前的我,會覺得社區充滿著濃濃的政治色彩,很多人做社區不是為了要選里長就是要選議員,很少人的出發點是排除政治因素實際想讓周遭生活過的更好,但這次去實習,我發現社區跟政治劃上等號其實只是大家一貫的刻板印象,事實上還是有很多人並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投入社區工作,如果把每一個為社區付出的人都冠上他之後就是要出來競選里長的標籤,那是不合理的一件事情,我們還是應該要相信就是有人純粹只是想讓自己周遭的生活過的更好而已!
以前的我,總是會要求社區做的更好,要有能力去轉介個案,遇到問題應該要有能力去解決,社區這種在地性的組織,是很有power的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會去尊重社區發展協會,會協助社區解決社區內大大小小的事情!但事實上,不是如此,在實習時我遇到一個長者,他曾經擁有低收入戶,但是因為他失聯已久背負卡債兩百多萬的兒子突然出現說要撫養長者讓長者失去了低收入戶的資格,因為撫養長者他可以扣所得稅,而長者因為失去低收入戶的資格,連房租都繳不起,長者跟社區的志工說他兒子完全都不來看他,對他不聞不問,我打電話去老人福利中心詢問長者的低收入戶資格事情,老人福利中心的社工在詢問的過程中一副瞧不起社區志工的態度,在詢問過程中他曉得我是社工的實習生,所以回我:「因為我是社工背景,所以他才願意跟我說這麼多」,掛掉電話之後讓我思考很多,原來社區求助於機構的時候,機構會瞧不起社區裡的志工,會覺得他們是無知及無理取鬧,甚至有時候可能只是簡短的一兩句話就認為自己已經幫求助的社區解決了疑問。這一改我以往對社區的想法,誰說社區發展協會這種很基本的在地組織,就是一個很有power、說話可以大聲的地方?事實上,政府面對社區的態度是需要社區去執行計畫就會好言相向;選舉的時候需要社區這種在地組織出來支持時給他們一堆的方便和好處,但其他時候,社區就好像任人宰割且不被尊重的小兵一樣被指揮著,沒有足夠的資源也沒有任何協助,計畫放入社區就只等著驗收成果,這樣的模式讓社區陷入了窘境當中,或許社區發展協會在在地有些許影響力,但在外,事實上就只是一枚小兵!因為接觸了這樣的過程,也讓我反省了自己對社區的想法和態度,我對自己說:「我不應該再理所當然地覺得社區都可以做好一切事情,我們應該要同理社區在處理事情的困難之處,並且在需要社區協助的時候,要抱持著感恩的態度,因為社區這種在地性、自發性的組織要持續地存在,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情!」
到社區實習完之後我學到最多的事情就是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信任」,在社區裡如果沒有「互助」和「信任」,社區根本無法生存下去,因為社區靠的就是這些利用空閒時間到社區義務服務的志工阿姨們,她們自願去分工社區事務,有人負責規劃課程、有人負責掌管財務、有人負責寫方案、有人負責生態,其實社區有所作為都是因為這些無怨無悔的社區媽媽們,所以「互助」和「信任」很重要,只有完全的信任,才有辦法做到徹底的分工。
我想,我經歷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實習,而這樣的實習讓我更懂得「做社區即是過生活」的道理,縱使不是作自己的社區,但是我一樣可以享受不同地方的生活,就好像在國外享受不同風情的生活方式一樣,是一件很棒的體驗!
1. 六星計畫:2005年行政院謝長廷院長上任後,有鑒於健全社區為台灣社會安定的力量,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大面向作為社區發展的目標,稱之為「六星」,並以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為基礎,擴大其面向與範圍。同時為促進社區健全多元發展,鼓勵社區透過自我評鑑的方式,提出社區整體發展的藍圖與配套需求,整合政府目前相關部會既有計畫資源,分期分階段予以輔導,協助其發展。官方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newsite/sixstar_04_1.php?fID=12
2. PGY1: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ost graduate first year,住院醫師第一年,必須接受的基礎訓練。
3. 新光人壽基金會傳承藝術方案:傳承藝術(Legacy Art Works)方案是由美國紐約市的Elders Share the Arts(ESTA)機構開始發展。「傳承藝術」點出了一個普遍存在於美國社會相當嚴重的問題與現象:年長者若體弱多病或無法參加社區活動,便逐漸成為被社會孤立的一群。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台灣社會,家庭結構由小家庭逐漸取代傳統大家庭,失能的長者往往被疏離。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於2005年開始投入資源,與紐約Elders Share The Arts (ESTA)規劃在台灣服務長者的「傳承藝術」方案,此方案使失能長者藉由團體帶領者目標性的帶領,以及藝術夥伴(Helper)的陪伴,將生命故事及夢想透過創作視覺藝術表達出來。更多資訊請參閱新光人壽基金會網站www.sklf.org.tw/legacy。
4. 主婦聯盟:1987年初,一群主婦有感於社會型態的急遽變遷,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不能再坐視生活週遭的種種環境病態、教育缺失。於是他們以「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自許,決心從自己做起,來改善環境,提昇生活素質,「主婦聯盟」於是誕生。1989年,主婦聯盟正式立案,成立「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結合婦女力量,關懷社會,促進兩性和諧,改善生活環境,提昇生活品質。更多資訊請參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網站 http://www.huf.org.tw/bulletin/int01.htm#01
5. 社區公民陪審團:公民陪審團乃是集合一組透過隨機抽樣的公民(陪審員),通常約12 至24人,針對由主辦單位設定的議題進行協商,參與者在會議期間接觸大量關於此一議題的資訊,並廣泛聽取專家證人的意見,專家證人則是由各具專長或代表相關利害關係人之中選出,而訓練有素的主持人會在程序公正的情形下,讓陪審團人員詰問證人。在陪審團協商之後,會產生一份決議或提出建議,該決議或建議會以公民報告的方式呈現。一般而言,發起者(可能是政府部門或是地方主管機關)會被要求做出回應,說明採行或是拒絕這一份公民報告的原因。公民陪審團的特點,在於透過結構性的議程設計,儘可能的提供議題相關資訊與不同的觀點,透過深度的對話討論,以提升政策規劃的品質。相關資訊請參閱網站:http://blog.roodo.com/ddic
審議民主在社區:台灣地區的經驗。
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大安溪部落工作站 社工員
政治大學 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研究生
看到蔭廷這篇文章,對於正在從事社區工作的我來說,收穫很大,也有不同的感觸。在蔭廷的實習中,可以看到一個社區是有活力的,是很有動力去做出不同的嘗試,而目標是希望生活更美好、生命更快樂。我想,這在人際疏離的社會中,是更加難得可貴的。
我也很認同蔭廷所提到的,社區工作與一般台灣所認知的社會工作有許多差異,甚至還有被排擠到邊緣,不認同那是社會工作一部份的情況。所以在社區實習的種種,真的會與一般社福團體有極大的不同。我想,很大一部份的重點在於社區工作是透過生活,來達成社區發展之目的,而這與接個案,辦理團體,辦活動的一般社福團體而言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社工員不會與案主們住在隔壁,不會生活在社區中。但偏偏社區工作就是反其道而行,以生活當作工作場域,公私領域的界限不是那樣清楚,而這與普遍的社福團體,甚至是社工倫理而言,是有模糊且衝突的地方。看起來,社區工作就像是生活,不像工作,也難怪,社區工作會與其他社會工作領域比起來如此地特別。但要注意的是,在看起來簡單的工作中,其實含有許多學問在其中,與社區生活,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就像蔭廷說的「如果你沒有認真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會發現你做的事情其實很無趣或者很沒意義;如果你沒有放下你專業者的身段,那你就會認為社區做的事情可能跟社工一點關係都沒有」,在社區工作,老實說,社會工作絕對無法當一個壟斷的專業,更不可能排擠無相關背景的人參與,因為,社工教育裏面,社區工作不太受到重視,而現在許多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推動者也不是社工背景的。所以,更要了解的是,社工專業有其獨到之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還要跳出跨專業合作的框架,要去請教那些無專業背景,國中畢業的居民,因為他們比社工還了解社區,而且對社區有很大的服務熱忱,因為這是他們的故鄉。所以,放下專業者的身段是很重要的,不然社區工作將會難以推動。
所以我很認同蔭廷提到的「無時無刻都要把握學習的機會」,我在原住民部落工作也是一樣,許多看似與社會工作無關的事物,我都要把握機會提問,比如當地種植的水果、自來水管線、聯外道路中斷、農業發展、傳統織布、甚至是許多山上特有的動植物、建築物的工法,都要加以去了解,因為社區工作不是像個案工作一樣,只能去關心與處遇有關的內容,不然就只是個人好奇心去探人隱私,社區工作強調的是生活,就算與社會工作無關,但能夠更進一步地促進了解社區,都是需要去認識的。
來到蔭廷提到的有關結合醫生給老人家看診的部分,其實這真的顯示出我們社會工作的教育之下,社工員真的有其獨特之處,而這是不需要任何證照考試就可以發現的。因為我們會關懷,會同理,會耐心傾聽,而同時,我們也具有不同的專業技能,像是資源連結、個案管理,尤其在社區方面,我們可以帶給許多居民全新的觀念,並且也願意把這融入當地文化與生活中,這是社會工作很特別,也很可貴的地方。而蔭廷提到的一點也讓我很佩服「在能力許可範圍我會盡量幫他們爭取最好的權利」,我想,這是社會工作者讓人可敬的精神,我們不應該只是資源連結,把補助交給案主,而是站在受助者的一邊,「爭取」到應該有的權利,面對申請時的層層關卡,社會工作者其實是有很大的能力可以幫助社區居民的。
看到有關老人家活動,畫紙傘的部分,讓我感到有些心虛,同時也有些感慨。心虛在於,我們看到部落的老人家,有少部分真的生活不快樂,缺乏娛樂,也缺乏對人生光輝歲月的回顧,而我們,除了每日的送餐以及兩週一次的問安之外,也沒有幫到老人家做了什麼。看到這些活動,真的會有所刺激,也想說,是不是也可以給我們的老人家一樣的快樂呢?而感慨在於,在部落工作,不同於一般漢人社會,最大的部分,在於要小心,我們是不是一直帶進一些外面的資源、技巧等東西,但是卻是在做一種文化殖民,把原有的部落文化破壞,並且還指稱那些都是陋習,而且沒有在本地紮根的工作,也無法深入到部落之中,身為在地組織,我們更應該要期許自己可以比外來團體更了解部落,服務可以更深入到問題核心。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過於小心翼翼,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活動,給老人家帶來快樂與活力呢?讓我們慢慢從簡單的活動中,去了解老人家一樣。看到蔭廷的文章,讓我對這方面啟發了許多想法。
關於社區產業的部分,真的讓我看到了很不一樣的方式,因為我工作的地方也在推動社區產業,但我們的社區產業,是真的攸關到居民的生計,許多家庭的收入來源,雖然與蔭廷提到的性質有所差異,但有一句話讓我覺得,真的是點出了社區產業的特色「說不定這種紮紮實實的生產過程才是社區的產業特色」。社區產業難以比得上真正的企業,可以大量生產出商品,並且有一整套的銷售流程,更不用提那日新月異的行銷、管理、研發等技術,這是一般社區產業不可能跟得上的。但是,社區產業的可貴就在那種一步一腳印,慢工出細活的可愛,我們也在推銷泰雅婦女的編織品,就算一整天工作八小時,也頂多就只有那五、六條手環,更不用提比起來更加繁複的手機袋、餐具袋等,需要更久的工時。但是,這種紮實的生產,造就了更有味道的特色,而這是大量生產所無法達到的。社區產業無法與量產的商品在獲益上競爭,但卻可以強調生產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故事,產業不只是在賣產品,更是在講自己的故事。
看到有關社區與政府關係那一段,覺得蔭廷很敢講,也很真切地反映出政府部門對於社區的態度,更可以說這是升斗小民的無奈,老百姓不像企業老闆一樣,可以有許多管道去接觸到政府高層。社區組織很多時候是被不了解社區的計畫在推著跑的,當推行後發現許多窒礙難行之處,但是政府還是要漂亮的政績,也為了往後的補助,社區在資源接收者的角色上,也只好一起說很漂亮的官話,並且把成績做出來,但那些數字不一定可以顯示出幫助到社區多少的。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社區居民還是可以自動自發,為了公共的利益做事,甚至持久地做下去,這是非常可貴的。
失落的社會工作方法 李孟儒
台灣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研究生
蔭廷的文章讓我們看到社會工作教育以及社會工作實務現場中少見的面向。
社區工作在一九三九年被納入成為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以來(林萬億,2006),社會工作人員對於案主問題的理解,以及處遇計畫的實施,便增加許多可能性。社區工作的優勢,在於社工服務能夠在單一個人、單一家庭之外,擴大到整個社區,讓社區發揮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集體的需求。在社會工作的歷史發展中,社區工作早就是社工介入的主要路線之一。一八八四年的湯恩比館,Jane Adams所創立的睦鄰組織—Hull House,更是每位社會工作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
台灣社會工作教育中,社區工作獨立成一門課,學生們多半可以透過課程的規劃具體與社區接觸。在各種專業課程及實習的前導課程中,我們也會學到生態觀點的評估,在社區層面我們會試圖去瞭解一個社區的資源、人口特性等。社區在服務輸送的重要性,似乎不容忽視,然而在台灣的社會工作中,卻被邊緣化、甚至不認同為一個專業領域(例如在專科社會工作師的修訂草案中,並無社區工作此一分科)。
作為一個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專業領域,社區工作更需要的是在每個生活的細節與碎片中,時時保持敏感與反省。相對於個人與團體,社區的範圍之大讓工作難以捉摸;但相對於政策與政治,又顯得不夠具體而有一條清楚得以依循的道路。從文化脈絡來看,從農業起家的台灣,各地有著相當不同的風情,各地區亦有其強近的草根性。身為專業,難以透過「專業者」的姿態進入,需要的是更柔軟、更多元的樣貌,從生活中體驗,從生活中實踐,進入社區、在社區生根、與社區一同生活,才能稍稍瞥見介入的縫隙。如同蔭廷所言,需要放下專業。
然而,從生活中實踐,是目前台灣依賴方案補助而生的實務現場,難以突破的現實困境。地方的特色、地方的產業,唯有實際生根後得以察覺,而如何透過包裝、行銷、宣傳、連結,進而讓地方產業支撐起地方,卻是身為專業人員另一個課題。
很謝謝蔭廷的分享,讓我們得以從他豐富的實習經驗中,獲得一扇進入社區工作的窗,窺見社區工作的美麗與哀愁。
心得-不一樣的社區經驗 蕭珮姍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研究生
前一陣子風靡全台的海角七號,相信大家一定都還記得「代表」霸道但卻為了地方熱情付出的形象,他對於自己的社區有著深厚的感情,也願意為了地方不計代價付出自己的心力,這就是一個對社區有感情的居民,說出社區最重要的內涵,居民自己的意識。
以往我自己對社區的想像就是覺得社區營造似乎都把每一個社區變得一模一樣,都是為了要促進地方經濟而建立商圈,因為自己所居住的社區如此經驗,然而看到蔭廷社區實習的經驗,感覺是輕鬆且多采多姿,也開啟了我對於社區工作有不同的理解,在他的實習經驗中也包含了最真切的「與社區居民一起工作、共同成長」的內涵,在社區工作當中,最重要的是社區居民的意識,若是社區營造是一個外來者進行規劃,完全沒有社區居民自己的需求,我想這絕對是一個失敗的社區發展方向,但是同樣的一開始推動社區工作時,居民自己的意識尚未凝聚,所以就需要一個方向,而蔭廷提到的六星計畫就是社區營造的一個方向,然而我會思考的一個方向是,如果有這樣的一個範本擺在他們面前,這樣真的是好的嗎?在社區事務的需求上是不是應該由地方自己發掘,有了一個指導方針通常往往限縮了社區的發展。
而社區工作為社會工作三大部份之一,與個案、團體工作較不一樣的是,社區工作所服務的人群並非弱勢需要幫助的人,或者是本身有些問題需要人陪伴協助,社區工作所服務的人是在地的居民,他們不瞭解所謂的專業工作是什麼,但是他們卻是最瞭解社區的人,所以在社區當中所進行的活動就必須與他們相關,並且是他們的需求、要求才有意義,或者說社工在社區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充權者,培養社區當中有能力領導社區的人,由社區的當地人領導當地事務,在蔭庭的文章中提到有一位執行長平常有正職工作,但是他仍是透過電話處理社區的是務,這樣對社區的感情以及精神心力的付出一直是我對投身於社區中的人最大的感動,所以社工的角色不能強勢,反而要傾聽,幫助居民找到自己社區的方向。而蔭庭所提到的傳承藝術方案,邀請長者們一起參與,我覺得這不僅是一種藝術傳承,更是社區與長者們的互動,通常在社區當中,較年長一輩的總是苦苦的守在家中,在社區生活的一輩子,但是最後卻顯得孤單,而社區的活動若邀請這些長者一起來參加,並且讓他們瞭解他們在社區當中的價值並不卑微,感受到自己在這個社區是有歸屬感的,不僅解決社區長者休閒問題,不知不覺所謂的社區意識就這樣被凝聚起來了。整個地方的居民有共同的目標話題,共同為同一件事情努力,這種人與人最純粹的交流能夠激發出深刻的地方人情感,這也是社區工作最令人感動的部份。若是社區實習能在自己生活的社區,經歷如何凝聚居民們的意志,共同發現社區的需求,進而針對這個需求去做進一步的規劃,我想那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在蔭庭的實習經驗當中看到許多社區正向的一面,這是相當珍貴的實習經驗,但是一件事情有好有壞,在實際的狀況,是不是有社區失去了他們原本的色彩,只跟隨著政府的指導進行一致化的社區營造?而是不是有與蔭庭不一樣的社區經驗?或者是在社區工作中遭遇到的困難又是什麼?在社區這一塊我並不是非常的熟悉,也希望有這些經驗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分享你們的看法,一起來討論!